創意行銷+有趣行銷手法一次解析!本篇揭密那些讓品牌成為爆款的行銷關鍵,從話題包裝、視覺設計到社群互動技巧,全面拆解成功品牌背後的操作祕訣,讓你也能打造引爆市場的行銷策略!
創意行銷是什麼?拆解成功案例背後的關鍵心法
筆者身為行銷產業多年的工作者,經常被朋友或客戶問到:「到底創意行銷是什麼?是不是就是那種很搞笑,會讓人笑到噴飯的廣告?」筆者每次聽到這樣的提問,都忍不住笑著說:「嗯……可以這麼說一點點,但不完全是這樣啦!」
在這個廣告滿天飛、注意力稀缺的時代,創意行銷已經成為品牌突圍的必殺技。但到底什麼才叫創意行銷?它真的只是博君一笑,還是背後藏著更深層的心法?筆者今天就用幾個經典案例,拆解成功的創意行銷背後,究竟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關鍵。
顛覆傳統的行銷定義:創意行銷如何跳脫制式框架?
如果把傳統行銷比喻成一碗陽春麵,那創意行銷大概就是加了半熟蛋、牛肉塊,還撒上起司粉的升級版,吃下去不僅滿足,還會想拍照打卡。
傳統行銷大多講求曝光量,強調「產品好,講越多次就會有人買」,但創意行銷則完全反其道而行。它不追求量,而是追求一個「哇!」的瞬間。這個「哇!」,可能是一則突破想像的影片、一場顛覆常理的活動,甚至是一句讓人嘴角上揚的標語。
舉個例子,幾年前肯德基與潮流品牌CLOT聯名,推出限量炸雞桶造型包包,結果不僅年輕人瘋搶,還登上國際時尚雜誌。誰會想到炸雞桶也能變時尚單品?這就是創意行銷的威力:用顛覆想像的方式,打開目標族群的心房。
創意不等於搞笑!破解大眾對「創意行銷」的三大迷思

筆者觀察,不少人對創意行銷有幾個常見誤解,以為只要好笑、有梗就行,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!
迷思一:「創意行銷就是拍搞笑廣告」 事實上,幽默只是其中一種表現手法。Apple當年推出iPod廣告,只用簡單的黑影跳舞搭配白色耳機線,就成功塑造出年輕、潮流的品牌形象。這種極簡風格,沒有一絲搞笑成分,但創意十足。
迷思二:「創意行銷成本很高,一般品牌玩不起」 其實,創意行銷不一定要砸大錢。筆者就曾協助一家小型手作甜點店,發起「手寫祝福卡片」活動,只要購買蛋糕就附上一張客製化手寫卡片。這個貼心舉動讓顧客大受感動,社群平台分享率暴增,帶動業績翻倍成長。
迷思三:「創意行銷見效慢,不如打廣告快」 創意行銷雖然需要時間醞釀,但一旦打中人心,後續帶來的口碑效應往往超越傳統廣告。例如,Netflix在台灣上映《魷魚遊戲》時,特別在西門町設置巨型「椪糖遊戲」裝置,吸引大量民眾排隊挑戰,不僅創造話題,還讓劇集討論度瞬間登頂。
為什麼創意行銷能打中人心?心理學揭露背後行為驅動力
其實,創意行銷真正厲害的地方,不只是讓人覺得「好酷」、「好好笑」,而是它懂得運用心理學,精準觸發消費者的內心需求。
- 「驚喜感」帶來多巴胺 當我們看到一個意料之外的廣告,例如IKEA曾經在捷運站設置沙發候車區,讓通勤族能「邊等車邊試坐」,這種出乎意料的巧思,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,產生愉悅感,進而對品牌產生好感。
- 「參與感」強化品牌連結 筆者曾參加Nike舉辦的「午夜路跑」,活動不僅結合音樂、燈光,還邀請跑者用粉筆在地上寫下自己的夢想。這種讓消費者親身參與的行銷方式,比單純廣告更加深品牌記憶點。
創意行銷就像料理一樣,少不了巧思,但更重要的是懂得拿捏火候,用心感受顧客需求。
有趣的行銷手法如何提升品牌價值?吸引目光到贏得忠誠的全攻略
筆者這些年在行銷圈摸爬滾打,深刻體會到:「注意力」才是現代品牌競爭的主戰場。而想在這場注意力爭奪戰中勝出,有趣的行銷手法就是那把最鋒利的武器。但筆者也想說,光是吸引目光還不夠,要讓消費者從路人變成粉絲,甚至最後成為死忠擁護者,這段轉換旅程中,每一步都藏著學問。
市面上常見一些品牌憑著一支爆紅搞笑影片、一張鬼點子十足的廣告圖,就在社群上短暫爆紅。但筆者觀察到,這些品牌往往撐不過「三天熱度」,因為它們缺乏讓消費者「留下來」的後續策略。相反地,那些真正懂得運用「有趣」手法的品牌,會把每一次抓住注意力的機會,變成深化品牌價值的起點。
筆者今天就帶大家拆解,「有趣」這門學問,如何從吸引目光開始,一路帶領品牌走向顧客忠誠的大道。
從「被動接受」到「主動分享」:有趣行銷如何促成自發式擴散?
筆者常說:「最強的行銷,不是品牌自己說,而是讓消費者幫你說!」這句話說起來簡單,但要做到,背後可是藏著一個關鍵轉變:讓消費者從「被動接受」廣告,變成「主動分享」品牌。
這個轉變,筆者稱之為「分享驅動點」。每當筆者在設計一個行銷企劃時,腦中永遠會問自己:「這個東西,消費者會想PO上IG嗎?會想傳給朋友看嗎?」
這幾年最經典的案例,就是台灣「胖老爹炸雞」。一開始,這個品牌並沒有大手筆打廣告,但憑著「台式美式炸雞」的有趣定位,加上社群上大家瘋傳「皮脆肉多汁,比某牌還好吃」的評價,瞬間引爆排隊潮。
這背後就是因為胖老爹成功引發了「話題性」與「推薦慾望」。當你的產品或行銷手法,能讓消費者感到「這個我不分享不行!」,就等於按下了自發式擴散的啟動鍵。
筆者整理了幾個常見的「分享驅動點」給大家參考:
- 視覺衝擊:造型特別的產品,像是之前紅遍台灣的「黑糖珍珠厚奶茶鬆餅」,光看照片就讓人流口水,誰不想拍一張炫耀一下?
- 有趣互動:像是某次超商舉辦「便利商店店長一日體驗」,消費者可以自己當店長玩POS機結帳,結果一堆人排隊打卡,簡直樂翻。
- 小確幸驚喜:某甜點店曾在蛋糕盒內藏一張手寫小卡,寫著「今天的你,超棒!」顧客收到時超感動,忍不住拍照發限動。
當品牌懂得這些分享驅動點,自然而然,消費者就會從單純的購買者,變成品牌的宣傳大使。
幽默感還是共鳴感?解析「有趣」行銷背後的五種情緒觸發點

筆者常說,有趣的行銷不是單純搞笑,而是「觸動人心」。每個成功的有趣行銷案例,背後一定有打到人心情緒的關鍵點。
根據筆者多年觀察,這五種情緒最容易引發「有趣」的感受:
- 幽默感:人類天生喜歡笑,看到好笑的內容,大腦會釋放多巴胺,讓人感到快樂。例如日本爆紅的「鬼滅之刃咖啡罐」,每開一罐就會出現角色音效,粉絲笑翻的同時,錢包也自動打開。
- 驚喜感:出其不意,總是最能吸引注意。筆者還記得某年冬天,7-11突然推出「熱紅酒」,搭配聖誕杯設計,消費者一邊喝一邊拍照上傳,創造出話題。
- 共鳴感:這幾年,肯德基推出「炸雞皮」零食,引爆討論。因為誰沒偷吃過炸雞皮?這種「你懂我、我懂你」的情緒連結,比任何廣告詞都更強大。
- 感動力:像Uniqlo的「媽媽也時尚」廣告,就是透過溫暖的親情故事,勾起許多媽媽心中的柔軟。
- 參與感:筆者參加過IKEA的「自己的家具自己畫」活動,讓顧客親手設計小桌子,再帶回家使用。這不只是買家具,更是帶回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。
品牌在設計有趣行銷時,不妨先問自己:「我想觸動哪一種情緒?」有時候,不是單靠搞笑就能贏,而是要找到對的情緒開關。
不是每個品牌都適合搞笑!企業選擇有趣行銷前必須思考的三個問題
筆者得說,有趣的行銷雖然強大,但也不是萬靈丹。曾經有一間高級珠寶品牌,硬是想拍一支搞笑廣告,結果品牌形象崩壞,差點跌出市場。
所以,在選擇「有趣」這條路之前,品牌務必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- 品牌調性合適嗎?
像時尚精品、金融保險這類強調專業、信賴感的產業,若為了搏君一笑,反而容易失去原本客群的信任。筆者建議這類品牌可以走「優雅幽默」路線,例如Gucci曾拍過一支模特在超市推著購物車穿高級服裝的廣告,幽默又不失質感。 - 目標受眾喜歡這類風格嗎?
年輕族群喜歡搞笑、潮流感,但若你的主要顧客是40歲以上的中高收入族群,可能會覺得那些花招太幼稚,反而降低購買意願。 - 長期品牌價值能延續嗎?
有些品牌因為一支搞笑影片爆紅,但後續產品和行銷缺乏延續性,很快就被市場遺忘。筆者建議,每個有趣行銷企劃都應該思考:「這個笑點,能不能延伸成品牌故事?」
筆者認為,有趣行銷的精髓,不是為了「笑」而笑,而是要讓消費者笑完之後,還記得你是誰,甚至願意一再回購。
有趣行銷手法不是亂玩!5個實測有效的操作步驟

筆者這些年經手過不少品牌活動,每當聊到「有趣行銷」,總有人以為只要天馬行空想個搞笑點子就能爆紅。但筆者得說,現實可沒這麼簡單!
有趣行銷不是隨便玩玩,更不是「搏君一笑」就好。真正成功的案例,背後都有一套縝密操作流程。今天筆者就毫無保留,分享5個親測有效的步驟,幫助品牌把「有趣」變成「業績」。
步驟1:洞察目標族群——什麼樣的有趣才對味?
筆者常說,「幽默是有層次的」,同樣一個笑話,大學生可能笑到噴飯,長輩卻一頭霧水。所以,第一步絕對是搞清楚「你要逗誰笑」。
舉例來說,筆者曾協助一間茶飲品牌推廣新品,鎖定的就是18到30歲的年輕上班族。這群人平常喜歡在IG上曬飲料杯,對網路迷因梗圖特別有共鳴。因此,筆者和團隊策劃了一系列「上班好累需要來杯珍奶」的圖文廣告,搭配「爆氣員工VS.療癒珍奶」的搞笑短影片,結果一推出,立刻在IG上被瘋傳。
但假設今天這個品牌主攻的是熟齡族群,筆者就絕不會用這套手法。因為長輩們更喜歡的是「健康」、「手作」、「真材實料」這種踏實感,比起網路笑話,他們更重視產品品質和安心感。
所以,開始做有趣行銷前,一定要先問自己:「我的目標客群,覺得什麼最有趣?」
懂他們的笑點,才能讓品牌幽默不落空。
步驟2:設定行銷目的——品牌曝光、互動率還是銷售轉單?
筆者遇過不少老闆,一談到做行銷就只說:「我要爆紅!」
但筆者通常會反問:「爆紅之後呢?你是希望大家認識品牌,還是希望他們真的掏錢買單?」
這就是第二步:弄清楚這場「有趣行銷」,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。
以筆者之前合作的一家連鎖早餐店為例,他們推出限時「爆漿起司漢堡」,找筆者規劃行銷。我當下就問老闆:「你想讓大家記住你們店名,還是希望當週業績爆表?」
如果是品牌曝光,我會主打「爆漿畫面超療癒」,拍成慢動作影片,引導大家轉分享;
但如果目的是提高銷量,筆者會直接推「限量100顆,賣完不補」這種促銷誘因,讓消費者有「不吃會後悔」的緊迫感。
目標不同,玩法就不同。有趣行銷看似隨性,但目標清晰,成效才會最大化。
步驟3:發想創意概念——如何用「逆向思考」突破行銷瓶頸?
筆者一直很愛用「逆向思考」這招。
當行銷卡關、想破頭沒靈感時,筆者最常做的,就是把「應該這樣做」的假設,全都顛倒過來想。
舉個例子,某次筆者協助一間健身房推廣會員方案,大家一般會想到的是拍猛男、辣妹運動的宣傳照。但筆者偏偏反過來,找了一群上班族穿著襯衫、打著領帶,在跑步機上邊打電話邊跑步,畫面又荒謬又有趣。
這支影片上線後,許多厭世上班族一看就笑了,因為「太有共鳴了」,紛紛留言:「這就是我每天的樣子啊!」這場活動,不僅成功創造話題,還讓會員報名數暴增30%。
逆向思考,就是刻意打破常規,從「不能這樣做吧?」開始,往往會發現新天地。
步驟4:跨平台佈局——影片、社群貼文到實體活動,怎麼搭配才完整?
有趣行銷的本質,就是要「串聯」。筆者經常提醒客戶:「不要把行銷內容當一次性活動,而是要鋪成一場接力賽。」
筆者分享一個近期的操作案例:
某次幫一家手搖飲料店推「超浮誇水果茶」,我們是這樣佈局的:
- 前哨預告: 先在IG限動發一張模糊杯子圖,只露出一點水果茶色彩,引發猜測討論。
- 影片主打: 上線一支「水果滿出來」的爆笑開箱影片,找網紅試喝,強調「這麼浮誇,真的喝得完嗎?」
- 實體互動: 門市同步推出「喝完整杯水果茶送小禮物」活動,鼓勵顧客打卡。
這樣從「線上話題」到「實體體驗」,層層堆疊,不只吸引人潮,更讓品牌深入消費者生活。
步驟5:即時調整與追蹤——避免「有趣變尷尬」的即時輿情監測系統
筆者得老實說,有趣行銷最怕的,就是「一念之差,笑點變地雷」。
有時品牌本來想開個玩笑,結果不小心踩到消費者的地雷,風向一變,原本該紅的,反而變成公關危機。
筆者舉個例子,某年某知名速食品牌,曾經開玩笑推出「不加肉純麵包堡」,原本想搏君一笑,結果消費者以為是真的,開始狂酸「這麼空虛也敢賣?」導致品牌急忙澄清。
因此,筆者現在每次執行有趣行銷,都一定會啟動「即時輿情監測系統」:
- 活動上線後,第一時間盯緊FB、Dcard、PTT、IG等社群討論,觀察網友反應。
- 若發現風向不對,立即進行調整,比如修改文案、撤下爭議素材。
- 必要時啟動「幽默回應」,用風趣方式化解誤會,降低負面影響。
有趣行銷,看似輕鬆隨性,其實每一步都暗藏細節。
筆者走過這些坑,也見證過品牌靠一支影片翻紅,更看過企業因一句玩笑翻車。
所以筆者最後想提醒:「有趣,不只是娛樂,更是門精準的品牌溝通藝術。」
當你掌握這5個步驟,有趣行銷不再是運氣,而是品牌價值持續升級的關鍵武器。
成功品牌如何運用創意行銷突圍?這些實戰案例你一定得知道
筆者相信,行銷人都聽過那句老話:「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掉的,但問題是你不知道是哪一半。」但到了這個注意力極度破碎、社群網路風潮瞬息萬變的時代,筆者認為,如果行銷還停留在傳統灑大錢的打法,那恐怕浪費掉的可不只是「一半」,而是「九成」。
真正能在市場殺出血路、在消費者心中留下記憶點的,往往是那些具備創意、懂得打動人心的品牌。筆者整理了幾個國內外成功案例,這些品牌不只是用創意行銷讓大家笑一笑而已,更成功帶動銷售、翻轉品牌形象,甚至創造話題霸榜。這些實戰經驗,相信對於正在思考如何突破行銷瓶頸的企業來說,絕對值得參考。
【全球案例】IKEA、NIKE、BURGER KING 如何運用創意行銷翻轉品牌形象
- IKEA:「把家帶到戶外」的反差創意
IKEA一直擅長用「生活感」打動人心,但你知道嗎?他們曾經在法國做了一場「露天客廳」行銷活動。IKEA在街頭搭起完整客廳,沙發、茶几、書櫃樣樣齊全,路人可以隨意坐下來休息、拍照打卡。這場景太衝突了,戶外街道搭客廳?誰不想拍一張?
結果這場活動在社群瘋傳,不僅強化IKEA「居家專家」的品牌印象,還讓更多人開始討論IKEA的家具如何融入日常。 - NIKE:「Just Do It」變「先別做」?反套路創意震撼人心
2018年,NIKE在墨西哥針對女性跑者推出一支影片廣告,標語居然不是「Just Do It」,而是「Don’t Do It」。影片一開始,畫面呈現女性跑者被嘲笑、受阻礙的情景,字幕寫著「你跑不動的,算了吧,不用做了」。但接著畫風一轉,女跑者們無視障礙,奮力往前跑,最後回歸到熟悉的「Just Do It」。這種「逆向創意」,讓廣告一推出就引爆話題,成功吸引女性運動族群共鳴,品牌形象更加深化。 - BURGER KING:「燒麥當勞」的挑釁幽默
筆者私心很喜歡BURGER KING這幾年的幽默行銷。他們在阿根廷曾經辦過「麥當勞日」,消費者只要去BURGER KING點一個華堡,BURGER KING就幫你捐錢給麥當勞慈善基金會。這個活動,表面上是支持對手,實則成功搶走媒體焦點,用「大方、幽默」的姿態展現品牌自信,結果當天BURGER KING店內爆滿,媒體爭相報導,品牌聲量直線飆升。
【台灣案例】全聯、台灣大哥大、超商聯名檔期,用有趣手法寫下營收奇蹟
- 全聯:「全聯先生」用反差萌攻佔年輕人
筆者敢說,台灣的廣告史上,能把「省錢」這件事講得這麼有趣,非全聯莫屬。
還記得「全聯先生」嗎?那個表情呆萌、語氣平淡,總是在廣告裡說著:「這樣很可以吧!」一開始大家還嫌這廣告無聊,但沒想到時間久了,反而變成一種「魔性魅力」。這種「刻意無聊」的反套路幽默,成功吸引年輕族群討論,甚至有人模仿「全聯先生」拍影片,最後全聯不只品牌年輕化,業績也逆勢成長。 - 台灣大哥大:「狗狗LINE貼圖」變身話題焦點
台灣電信產業競爭激烈,促銷、折扣已經打到無感。但台灣大哥大靠著一組「狗狗LINE貼圖」打破僵局。他們找來人氣插畫家設計一系列柴犬搞笑貼圖,只要申辦指定方案就能免費下載。結果這套貼圖太可愛了,下載人數爆炸,網路上到處都是柴犬表情包,申辦率比以往提升20%以上。 - 超商聯名檔期:「地表最強組合」炒出排隊熱潮
台灣的超商,不只是便利店,更是行銷創意實驗場。
像是7-11曾推出「聯名星巴克抹茶霜淇淋」、全家和「卡娜赫拉」合作推出聯名餐盒,每次新品上市,都在網路掀起一波「搶吃」、「打卡」風潮。這些聯名操作,成功把「話題製造機」的品牌印象刻進消費者腦中,也帶動營收不斷攀升。
從網路病毒式行銷到沉浸式體驗,拆解各行各業如何玩轉創意行銷
- 網路病毒式行銷:創造「轉傳慾望」
筆者觀察,台灣許多新創品牌,靠著一支創意短片就能爆紅,比如之前「台灣黑熊寶寶影片」搭配可愛旁白:「母湯喔~」短短一天點閱破百萬,品牌聲量瞬間飆升。病毒式行銷的關鍵,就是要找到消費者願意「分享」的那個點,可能是笑點、驚喜感,或是引發共鳴的故事。 - 沉浸式體驗行銷:讓消費者「玩進品牌」
現在很多品牌已經不滿足於「廣告灌輸」,而是讓消費者直接「玩」品牌。像筆者之前參加過NIKE「午夜路跑」,跑道上裝滿霓虹燈光,還有DJ現場打碟。整場跑下來,不只是運動,更像是一場夜間派對。這種沉浸式行銷,讓品牌價值深入消費者生活。 - 實體+社群雙線操作:線下排隊,線上刷屏
筆者還記得,曾經幫一間甜點品牌策劃開幕活動,我們在門口設置一座「巨型泡芙牆」,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停下來拍照打卡,搭配IG限時動態濾鏡,結果開幕第一天,現場排隊排到隔壁巷子,IG上則滿版都是「泡芙牆」合照。這就是線下與社群聯動的威力。
筆者一直相信,創意行銷的本質,不是「花俏」,而是「懂人心」。
不論是IKEA的街頭客廳、全聯先生的呆萌反差,還是超商聯名的搶購潮,這些案例告訴我們:當品牌懂得用創意與消費者互動,不只是吸引目光,更能走進人心。
創意行銷與有趣手法也會失敗?避開這些雷區,少走冤枉路
筆者這些年跑行銷戰場,看過無數品牌靠創意行銷一炮而紅,但同樣也見證了不少企業因「玩過頭」栽了個大跟斗。
老實說,「有趣」行銷看似輕鬆幽默,但踩雷的機率也不低。
筆者自己早年也有過慘痛經驗,曾幫一間品牌拍了一支「惡搞競品」的廣告,原本以為很幽默,沒想到消費者不買單,還覺得我們「太酸」。結果品牌形象受損,後來花了好幾個月才救回來。
所以筆者必須說,創意行銷這條路,玩得好是神操作,玩不好就是災難片。
以下筆者整理了三大常見地雷區,這些都是行銷人必須謹慎拿捏的紅線,希望能幫助各位避免掉進這些坑。
創意過頭變失焦?內容有趣卻沒人買單的慘痛案例解析
筆者觀察,很多品牌在做創意行銷時,常掉進一個陷阱:「太過追求娛樂效果,反而忘了自己要賣什麼」。
幾年前,有一間飲料品牌找來知名搞笑網紅合作,拍了一支「辦公室爆笑求生術」影片,劇情誇張,笑料滿滿,點閱率破百萬。但活動結束後,品牌方一查銷量,才發現根本沒成長。
為什麼會這樣?
因為觀眾記住了那個爆笑網紅,記住了影片裡誇張的辦公室情境,但就是沒記住「這是什麼飲料」。這就是筆者說的「創意過頭,品牌失焦」。
成功的創意行銷,關鍵在於「有趣歸有趣,但產品價值要卡位」。
筆者舉個正面例子:
台灣麥當勞曾經推出「炸雞腿堡」廣告,用搞笑方式演繹「脆皮炸雞堡咬下去,酥脆爆汁」。大家笑歸笑,但那句「外酥內嫩」的形容詞,早已植入腦海。這才是「創意」與「產品」合而為一的典範。
筆者提醒:笑點只是手段,產品才是主角。
文化誤踩紅線!品牌國際化過程中,有趣行銷如何避免踩雷
筆者特別想強調,現在品牌經營已經不是只看台灣,很多企業都想搶進國際市場。但不同國家文化價值觀不同,一個在台灣覺得幽默的創意,放到其他國家可能變成「冒犯」。
筆者分享一個國際知名「踩雷」案例:
2018年,杜嘉班納(Dolce & Gabbana)在中國投放了一系列「筷子吃披薩」的影片廣告,本來想用詼諧方式呈現中西文化碰撞,但許多中國網友覺得這是「嘲笑東方文化」。最後不只廣告下架,還引發全球輿論,品牌在中國市場銷量大跌,甚至導致不少明星終止合作。
筆者自己也曾遇過台灣品牌要打進日本市場時,差點踩雷。當時我們想玩一個「遲到救星飲料」的概念,找了一個演員演遲到跑進辦公室狼狽的樣子。本來覺得很好笑,但還好筆者事前找日本友人確認,才知道這種「遲到」對日本職場文化是大忌,很可能讓品牌被認為「不專業」。
最後我們改成「早起能量飲料」,反而更受日本上班族青睞。
筆者建議:
品牌要做跨國行銷前,一定要「在地化測試」,不要自以為幽默,結果變成文化地雷。
速食流量 vs. 長期品牌力:什麼時候該衝話題,什麼時候該穩步經營?
筆者常遇到品牌方問:「我們要不要也拍一支爆笑影片?」或是:「要不要跟風做個迷因圖?」
筆者通常會先反問:「你的品牌現在是要短期衝流量,還是要長期累積品牌力?」
這兩種目標不同,操作策略也完全不同。
- 衝話題適用時機:
- 品牌新品上市,希望快速打開知名度
- 檔期活動,衝刺銷量爆發一波
- 品牌老化,希望吸引年輕族群目光
這種時候,可以採取「話題導向」的有趣行銷。例如:某年光棍節,7-11推出「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」的單人鍋套餐,搭配一系列自嘲單身狗的幽默文案,成功在社群平台瘋傳,帶動業績成長。
- 穩步經營適用時機:
- 品牌已具市場地位,需深化品牌形象
- 高單價或強調品質的產品
- 面對保守型消費族群
像是玉山銀行,近年來不追求搞笑影片,而是穩紮穩打推出「品牌價值型廣告」,例如強調「誠信」、「專業」,在高端客群中建立信任感。
筆者的經驗是:「話題流量像煙火,亮眼但不穩固;品牌力像磚瓦,蓋得慢但穩固。」
最理想的狀態,是兩者結合。例如UNIQLO每年都會推限量聯名T恤,短期內炒熱話題,但品牌整體形象還是維持「簡約時尚、品質穩定」。
筆者的建議是:
不能光要話題,長期品牌價值需要維持。別因為一時想紅,讓品牌失去了應有的定位。
筆者走過太多行銷江湖,看過成功、也踩過坑。
筆者相信,有趣行銷絕對是品牌突圍的利器,但更重要的是——在玩創意的同時,別忘了回頭看品牌的根基。
行銷不是「逗你笑」這麼簡單,而是「笑完還記得買」,更重要的是「買完還會回來」。
結論:創意行銷+幽默有趣手法=流量密碼?
筆者認為,在這個資訊爆炸、社群媒體洗版速度堪比高鐵的時代,要抓住目光,確實不能再走老套路線。「創意行銷」搭配「幽默有趣行銷手法」,確實已經成為不少品牌破解流量密碼的黃金組合。
畢竟,現在的使用者每天滑手機,早就被無數廣告轟炸得眼神死。如果你還在用制式模板、毫無記憶點的行銷內容,只會被一滑而過,連一秒鐘停留都奢侈。
反觀那些成功洗版、讓人會心一笑的品牌,無一不是靠「創意+幽默」雙箭齊發:
✅ 你記得「全聯經濟美學」那種冷面笑匠風格吧?
✅ 麥當勞一張「薯條像Wi-Fi」的圖,就能全球瘋傳。
✅ 台灣本土飲料店靠一則「今天公休,老闆娶某」的告示,笑翻網友還衝出媒體版面。
這些例子都證明了一件事——
好笑、有梗,比你努力說服顧客買單還有效。
但筆者也想提醒,幽默行銷雖然是捷徑,但不是萬靈丹。
創意行銷的背後,還是得回到品牌價值與消費者需求。
笑完之後,顧客願不願意買單?品牌能不能長久站穩?
這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碼。
所以,筆者總結如下:
🔑 創意行銷+幽默手法=吸睛
🔑 品牌價值+產品品質=長紅
兩者缺一不可。
笑過後,還能留下忠誠顧客,那才是真正的行銷高手!
不知道大家怎麼看?你自己有被哪個廣告笑到噴飯,然後真的跑去消費的經驗嗎~
- 如何讓搜尋結果呈現最新更新日期?5個外掛WP推薦! - 22 8 月, 2025
- 創意行銷+有趣行銷手法!揭密爆款品牌行銷的秘密 - 22 8 月, 2025
- 101句文青文案範例:IG、FB、Threads各社群皆適用(持續更新) - 22 8 月, 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