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TMG SEO

【Google Trend教學指南】從入門到實戰,掌握關鍵字與搜尋量分析技巧

這篇 Google Trend 教學指南全面解析如何運用「Google 趨勢」這項功能,掌握熱門關鍵字與搜尋量變化,從基礎操作到實戰應用,幫助行銷人與內容創作者精準掌握市場熱點、制定流量策略。

Google Trend 是什麼?行銷人與創作者不能不知道的免費工具

在數位時代的行銷世界裡,「資訊落後」往往就意味著「商機錯過」。特別是對筆者這樣長年從事數位內容行銷的人來說,追蹤市場脈動、掌握搜尋趨勢,是每天都在重複的習慣。而說到趨勢追蹤,筆者最常使用的免費工具之一,就是 Google Trend(Google 趨勢)。

這是一個看似簡單,但實際上功能強大,且可以協助行銷人與內容創作者準確理解大眾需求的工具。許多人誤以為它只是個「熱搜榜」,但實際上,若能深入理解它的運作原理、應用方式,便能從中挖掘出潛在的內容機會、選品趨勢,甚至預測未來的市場動向。

那麼,Google Trend 到底是什麼?它與我們常聽見的「關鍵字規劃工具」又有什麼不同?筆者將在本文中,帶領大家逐步拆解這個工具的運作邏輯與應用價值,並說明為什麼懂得使用 Google Trend,等於掌握住「趨勢流量」的入場券。


Google Trend 是什麼?它是怎麼運作的?

Google Trend,全名為 Google Trends,是由 Google 官方推出的免費趨勢觀察工具,主要用途是「查看某個關鍵字在不同地區、不同時間範圍內的搜尋熱度變化」。簡單說,它不是告訴你有多少人搜尋這個詞,而是告訴你「熱度變化的趨勢」。

筆者常會把它比喻成是「網路世界的溫度計」,你輸入一個關鍵字詞,它會顯示這個詞在最近一週、過去一年、甚至 2004 年以來的熱度曲線。這些曲線並非實際搜尋次數,而是經過 Google 正規化處理的相對值(0~100),能讓你快速理解一個關鍵字「熱起來了沒」。

它的資料從哪裡來?

Google Trend 的資料來源來自於 Google 自家的搜尋引擎。也就是說,只要有人在 Google 搜尋某個詞,這筆資料就會被匿名統計,進入 Trend 的資料池中。值得注意的是,它只會顯示搜尋量達到一定門檻的詞,否則會顯示「資料不足」。

此外,它也支援不同搜尋類型的切換,包括「網頁搜尋」、「圖片搜尋」、「新聞搜尋」、「Google Shopping」與「YouTube 搜尋」,讓你可以依照內容創作的不同需求進行分析。

相對值不是搜尋量

這一點是許多新手會誤解的地方。Google Trend 的圖表上顯示的數字(0~100)是相對值,不是實際搜尋次數。它是針對你所選擇的時間範圍、地區,將最高搜尋量的時間點定為 100,其他時間點則以比例方式顯示。

例如,一個關鍵字在 6 月 10 日達到最高搜尋量,那麼該天就會顯示為 100,而其他天可能是 70、45、20 等,代表相對於高峰日的比例值。這種方式雖然無法精準量化搜尋人數,但卻能有效了解「趨勢的變化」,這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

Google Trend 與 Google 關鍵字規劃工具的差異在哪?

當筆者向客戶介紹 Google Trend 時,常會遇到的問題是:「那它跟 Google Ads 裡的『關鍵字規劃工具』(Keyword Planner)不是一樣的嗎?」這其實是個很好的問題,也點出了兩者本質上的差異。

關鍵字規劃工具:給你搜尋量

Google Ads 的「關鍵字規劃工具」是設計給廣告投放使用的,它的核心目的是提供每個關鍵字的「平均月搜尋量」、「競爭度」、「出價區間」等資訊。這些數據比較適合用來評估「某個關鍵字是否值得投放廣告」,也有很多 SEO 工作者會用它來抓關鍵字搜尋量。

它的數字偏向「靜態」,也就是它告訴你「這個詞每個月大約有多少人搜尋」,但不會告訴你「這個詞的熱度正在上升還是下降」。

Google Trend:給你變化趨勢

相對地,Google Trend 的數據偏向「動態」,它告訴你的是「這個詞的熱度正在變化中」,可以讓你更快發現上升中的新興話題,甚至提前預測「下一個爆紅關鍵字」。

因此,兩者不是互相取代的關係,而是互補。前者幫助你「知道市場有多大」,後者幫助你「知道市場變化的方向」。筆者自己在做內容規劃或產品企劃時,會先用 Google Trend 找趨勢,再用關鍵字規劃工具來確認搜尋量與投放潛力。


為什麼懂 Google Trend 等於抓住趨勢流量的入場券?

如果你是內容創作者、行銷人、創業者、YouTuber,或是經營自媒體的一份子,那麼 Google Trend 對你來說,幾乎就是「免費的流量雷達」。以下筆者就以三個實際應用場景,說明為何這個工具可以幫助你「提早卡位」、「吃到紅利」。

應用一:提早發現「即將爆紅」的關鍵字

想像一下,今天你是一位母嬰部落客,在 2022 年年初時,你如果用 Google Trend 搜尋「副食品製冰盒」,你會發現它在四月開始熱度慢慢上升,到五月時達到高峰。這就意味著你如果在三月就提前寫一篇「10 款推薦副食品製冰盒」的文章,就能在 Google 上提前卡位,等到四月五月時自然而然吃到大量流量。

這種「領先市場一步」的洞察力,是許多熱門網站在內容布局上成功的關鍵。

應用二:避免踩到過時議題

筆者在做內容編輯時,也會用 Google Trend 來確認「某個主題是否已過氣」。例如,「Clubhouse」這個社交 App 曾在 2021 年紅極一時,但在 Trend 上我們會看到它的熱度從高點迅速下滑。這就代表,如果你在 2022 年還在寫「Clubhouse 怎麼用」,很可能文章一推出就沒人搜尋,流量自然也不會好。

趨勢下滑的內容,意味著你投入的時間和資源可能會打水漂。

應用三:製作貼近時事的行銷內容

每逢重大事件發生,如「地震」、「颱風」、「總統大選」、「防疫政策」等,這些關鍵詞的搜尋量往往會瞬間飆升。如果你能善用 Google Trend,即可快速掌握哪些議題在上升,進而製作相關內容,不論是部落格文章、Instagram 貼文、新聞稿,甚至是促銷活動,都能順勢而為。

這種「新聞熱點導流量」的操作技巧,正是許多媒體與大型品牌的內容行銷祕密武器。

Google Trend 教學:5 個步驟快速學會查關鍵字搜尋量與趨勢

對於筆者這種時常需要產出內容、規劃行銷活動,甚至幫助品牌制定產品選品策略的人來說,「掌握趨勢」與「了解關鍵字熱度」是日常不可或缺的任務。Google Trend,就是筆者最愛用的免費工具之一。

然而,儘管這是一個操作門檻不高的工具,筆者仍常常遇到初學者對於它的解讀感到困惑,看得懂圖表但不知道怎麼解讀意義?找得到關鍵字卻不知道怎麼找「相關詞」?今天筆者就來進行一篇完整的「Google Trend 教學」,幫助你用五個簡單步驟,從搜尋熱度判讀、比較分析,到最後應用在內容產出與選品決策。

不論你是部落客、自媒體經營者、商品企劃、SEO 寫手,或是品牌主,都可以透過本文,快速上手 Google Trend,讓你不再錯過任何一個潛力流量機會。

步驟一:輸入關鍵字前的思考邏輯與設定地區

在搜尋之前,先想清楚你的問題是什麼

很多人打開 Google Trend 就急著輸入關鍵字,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!就是你為什麼要查這個詞?

舉例來說,你查「氣炸鍋」,是想知道「這個品類有沒有熱度」、還是「它目前正熱還是冷」?又或者是「與其他廚具相比,它現在更熱門嗎」?這些問題的出發點不同,會導致你的查詢邏輯與後續操作方式完全不同。

筆者建議每次使用 Google Trend 前,都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
  1. 我想知道的關鍵字,是「人名」、「品牌」、「品項」還是「議題」?
  2. 我在意的是「長期趨勢」還是「短期波動」?
  3. 我的目標市場是哪個地區?

釐清這三個問題後,再來輸入關鍵字,會讓你後續的資料更有價值,也能避免誤解趨勢數據。

設定地區與時間範圍,讓數據更精準

Google Trend 最容易被忽略的功能之一,就是地區與時間的設定。預設值通常是「全球」與「過去 12 個月」,但這往往不是你真正想要的。

如果你是經營台灣市場,那請務必將地區設定為「台灣」,時間範圍則視需求調整,筆者建議幾個常用的設定:

  • 過去 7 天:適合觀察時事熱點
  • 過去 90 天:適合觀察季節性話題
  • 過去 12 個月:適合觀察一年循環的趨勢
  • 2004 年至今:適合看長期品類變化

這些條件設定好後,你再輸入關鍵字,就能看到最符合實際情境的趨勢圖。

步驟二:如何正確看懂趨勢圖、搜尋熱度變化?

不要誤解數字:Google Trend 顯示的是「相對值」

Google Trend 顯示的熱度數值,是「0~100 的相對值」,而不是實際搜尋次數。也就是說,100 代表「該關鍵字在指定時間與地區內的最高搜尋熱度」,其他時間的數值則是相對於這個高點的比例。

舉例來說,如果你查「草莓蛋糕」在過去 12 個月的趨勢,發現 1 月份的數值是 100,3 月是 30,並不代表 3 月只有 30 個人搜尋,而是它只有高峰期的三成熱度。

趨勢圖的三種型態與解讀方式

筆者歸納出三種常見趨勢圖型態,各自代表不同的行銷意涵:

  1. 長期上升型:如「電動牙刷」、「居家健身」等,表示市場需求逐年增長,值得長期投入。
  2. 季節循環型:如「萬聖節服裝」、「母親節蛋糕」,表示固定節慶會出現熱度高峰,適合季節性活動。
  3. 爆紅型:如「地震速報」、「防疫政策」,屬於時事性話題,熱度迅速飆升又快速冷卻,適合短期導流操作。

不同類型的趨勢,決定了你該用什麼形式的內容呈現,也影響你應該何時佈局。

步驟三:使用「相關主題」與「相關查詢」找出潛力詞

相關主題(Related Topics):發現話題脈絡

在 Google Trend 趨勢圖下方,你會看到「相關主題」區塊。這裡會列出與你輸入的關鍵字「同時被搜尋」的其他主題,幫助你理解這個詞在網路世界的脈絡。

例如你查「氣炸鍋」,會看到相關主題可能是「家電品牌」、「健康飲食」、「低油料理」等,這些就是你未來撰寫延伸內容的重要靈感來源。

相關查詢(Related Queries):找出具體的搜尋詞

相較於主題較為抽象,相關查詢則是使用者實際輸入的具體關鍵字,這些才是真正會帶來流量的搜尋詞。筆者會特別注意「竄升查詢」(Rising),這代表最近熱度正在快速上升的新關鍵字。

以「潔牙機」為例,相關查詢中出現「潔牙機推薦」、「電動牙刷比較」等,筆者便據此撰寫延伸文章並搭配聯盟行銷,效果非常不錯。

步驟四:如何比較多組關鍵字搜尋熱度?

一次輸入最多五組關鍵字進行比較

在 Google Trend 搜尋框右側,你可以點選「+ 比較」,最多可同時輸入五組關鍵字。這對於品牌選擇標題詞、產品定價名目、廣告素材企劃非常重要。

筆者曾經為一支保健食品取名時,在「膠原蛋白飲」、「魚膠原蛋白」、「膠原蛋白粉」三者中猶豫不決,便用 Google Trend 進行三詞比較,發現「膠原蛋白飲」在女性 25~45 歲族群熱度最高,因此定名採此方案,搭配網紅行銷收穫亮眼成效。

觀察交叉點與長尾詞

筆者也會特別關注關鍵字間熱度交叉的時間點,這往往暗示市場偏好正在轉變。舉例來說,「小紅書」與「IG」在某段時間的熱度交叉,可能預示著社群趨勢轉向,值得企劃團隊調整平台重心。

步驟五:下載數據、做出報告,開始應用在內容行銷或選品決策上

如何下載報表?

在每一個趨勢圖右上角,你都可以點選「下載圖表」,Google Trend 會產出一份 .CSV 格式的檔案,你可以開啟 Excel 或 Google Sheet 進行視覺化、統整分析,非常適合內容企劃、PM、數據分析師使用。

筆者在為客戶製作提案簡報時,常會截取 Google Trend 圖表、搭配文字說明與搜尋意圖分析,能有效提升提案的專業度與說服力。

怎麼應用在行銷策略?

筆者建議從三個方向應用 Trend 數據:

  1. 內容行銷:判斷哪些主題值得撰寫,哪些詞可做為標題、副標題素材。
  2. SEO 排名:搭配關鍵字規劃工具交叉使用,找出熱度高、競爭低的長尾詞。
  3. 選品決策:掌握哪個產品類型正在熱起來,避免錯過黃金佈局期。

Google Trend 是筆者每天都會開啟的工具之一。它不華麗、不複雜,但卻能用最直觀的方式,告訴你這個世界在「搜尋什麼」、「在意什麼」、「轉變什麼」。

透過本文的五個步驟,從輸入邏輯、趨勢解讀、關鍵字探索、熱度比較,到數據下載與應用策略,相信你已經能夠更有效率、更有系統地掌握這個免費工具的價值。

筆者鼓勵每一位內容創作者、品牌經營者與行銷人,都將 Google Trend 當作內容規劃流程的第一步。未來你的每一篇文章、每一支影片、每一次選品,都會更加貼近大眾需求,更容易獲得自然流量與轉換成果。

Google 關鍵字搜尋量分析:如何藉由 Google Trend 擬定 SEO 策略?

筆者在過去幾年執行內容行銷、關鍵字策略、網站佈局的過程中,發現一個很常被誤解的觀念,就是「搜尋量」與「曝光量」之間的落差。

許多初學者在規劃內容主題時,常常只根據 Google Keyword Planner(關鍵字規劃工具)提供的搜尋量資料來決定是否撰寫某個主題,卻忽略了「搜尋熱度變化」這個重要的時間性因素。而這正是 Google Trend 最重要的價值之一。

在這篇文章中,筆者將從搜尋熱度與搜尋量的差異談起,說明如何搭配 Google Keyword Planner 做雙重驗證,並透過實際案例分享,展示如何透過 Google Trend 找出潛力關鍵字,進而制定出一套具時效性與成效的 SEO 內容策略。


搜尋量 ≠ 曝光量!解析搜尋熱度與實際搜尋量的差異

搜尋熱度不是絕對數據,而是相對趨勢

Google Trend 所呈現的熱度數據,是以「相對值」形式顯示,而非真實搜尋人數。也就是說,當你輸入一個關鍵字時,它會將該詞在選定區域與時間範圍內的最高點視為「100」,其他時間點則會依此做比例縮放。

例如你查詢「防曬乳」在台灣過去 12 個月的搜尋趨勢,會發現每年 4~7 月熱度明顯上升,9~2 月則處於低檔,這是一個明顯的季節循環型詞彙。如果你只依據 Keyword Planner 的「月搜尋量」平均值,可能會錯誤判斷為這是個「穩定無波動」的關鍵字。

這樣的誤解可能會讓你在錯誤的時間佈局內容,錯過黃金流量時機。

「搜尋量」是靜態,「熱度」是動態

簡單來說,Google Keyword Planner 告訴你「這個詞一年大概有多少人查」,Google Trend 告訴你「最近大家查這個詞的熱情有沒有上升」。

這兩者一個像體重計,一個像心電圖;一個告訴你身體整體狀況,一個讓你知道此刻的變化曲線。兩個工具的資料視角不同,但搭配起來才能完整描繪出一個關鍵字的全貌。


如何搭配 Google Keyword Planner 做雙重驗證與策略擬定?

先用 Google Trend 篩選主題,再用 Keyword Planner 精算搜尋潛力

筆者的習慣流程如下:

  1. 第一步,打開 Google Trend,輸入感興趣的主題或產品名稱,先觀察它是否為「熱度穩定型」、「趨勢上升型」或「短期爆紅型」。
  2. 第二步,轉到 Google Keyword Planner,針對同一主題,查看具體的月平均搜尋量、競爭度、建議出價等數據,評估其 SEO 或投放廣告的價值。
  3. 第三步,交叉比對:若趨勢圖呈現熱度上升,且搜尋量超過一定門檻(筆者建議至少 500 以上),則為值得投資的潛力關鍵字;反之,若熱度已明顯下滑,即使搜尋量仍高,也需謹慎投入。

策略範例:以「裸感內衣」為例

在 2023 年中,筆者在 Google Trend 中發現「裸感內衣」的搜尋熱度在台灣出現明顯增幅趨勢,尤其在 6 月左右達到高點。

筆者接著使用 Keyword Planner 查詢該詞,發現它的月搜尋量已從 2022 年平均的 300 次,提升至 900~1200 次,同時相關詞「無鋼圈內衣」、「舒適內衣」也呈現同步成長。這樣的資料交叉驗證後,筆者建議客戶立即佈局相關內容並同步上架相關商品,成功搶佔流量高峰。

這就是典型的雙工具策略應用範例。


實際案例解析:透過 Google Trend 找出潛力關鍵字帶動流量成長

案例一:內容網站佈局「抗老保養」主題

筆者曾協助一間保養品品牌進行內容策略轉型,早期他們多以「美白」、「痘痘」為主要佈局方向。但筆者透過 Google Trend 發現,「抗老」相關詞如「緊緻保養」、「抗皺精華」熱度逐年上升,尤其在 30~45 歲女性搜尋群中,明顯成為主力。

結合 Google Keyword Planner 的數據交叉分析後,發現「抗皺精華」雖然競爭度中等,但搜尋量穩定在每月 1,300~1,800 次,且 CTR 表現高。筆者即建議團隊以此詞作為支線內容主軸,延伸寫出多篇佈局文章與專家訪談,短短三個月就提升該品類導入頁面的自然流量 3 倍以上。

案例二:電商網站預測「露營用品」流量高峰

在疫情後的戶外旅遊潮中,筆者輔導某戶外用品品牌布局「露營」市場。使用 Google Trend 發現,「露營用品」、「天幕」、「充氣床墊」等關鍵字在每年 4~10 月之間熱度高漲,且每年以固定曲線重現。

筆者建議他們提前兩個月製作內容與產品上新,搭配 SEO 文章與 Google Ads 廣告引導流量。結果該客戶在每年春季提前獲得第一波搜尋紅利,並成為該品類搜尋頁的自然排名常勝軍。


哪些產業最適合長期追蹤 Google Trend 資料?

雖然 Google Trend 幾乎適用於所有產業,但筆者認為以下幾個產業,若能長期追蹤,能發揮更大價值:

1. 內容媒體、部落格、新聞網站

這類平台依賴大量即時內容流量,對於時事議題、爆紅事件、熱門關鍵字的即時掌握度需求極高。透過每日追蹤 Google Trend 的「即時熱搜排行」、「搜尋熱度變化」,可以快速做出新聞選題或內容調整。

2. 季節性產品銷售產業(保健、保養、家電等)

像是保健食品中的「維他命 C」、「益生菌」會在換季時大幅成長;美容保養中的「防曬乳」、「冷霜」有明顯季節曲線;電風扇、暖氣機更是標準的季節型產品。這些產品都適合每年固定檢查 Google Trend 走勢,提前部署內容與廣告。

3. 新創品牌、選品電商

許多新創品牌在初期常苦於「沒人搜尋自己品牌名」,此時唯一的機會就是「打進趨勢話題」。而選品電商則可用 Google Trend 判斷「哪些類型產品近期熱度上升」,避免囤錯貨、走錯品類。


筆者一直認為,在數位行銷的世界裡,「洞察」比「執行」更值錢。Google Trend 提供了我們理解市場溫度變化的能力,而 Google Keyword Planner 則給我們實際的數量參考。兩者搭配使用,就能打造出不依賴流量運氣,而是建立在數據邏輯上的 SEO 內容策略。

Google 關鍵字排名與趨勢:用 Trend 資料預測下一波搜尋爆點

筆者常說,內容行銷的世界裡,真正厲害的寫手,不是寫得多快,而是「寫得比別人早」。而要做到這一點,核心就在於對「趨勢」的敏銳掌握。

過去筆者在替客戶做 SEO 策略佈局時,發現若能提前 1~2 個月預測「下一波可能熱起來的搜尋關鍵字」,並搶先撰寫佈局,往往能在爆紅來臨時瞬間搶佔首頁排名,獲得免費流量紅利。而這一切的關鍵工具,就是 Google Trend。

這篇文章中,筆者將深入說明如何透過 Google Trend 預測搜尋趨勢、判斷爆紅關鍵字與長尾詞的差異、掌握內容行銷的佈局優勢,並實際分享如何透過站內 SEO 將趨勢詞轉化為流量資產。


如何運用趨勢變化預測搜尋流量未來動向?

趨勢變化=未來搜尋量線索

Google Trend 的本質,是「相對熱度變化」,它不直接告訴你數字,但卻能讓你看到關鍵字熱度的「增減趨勢」。這正是我們預測未來搜尋流量的起點。

舉例來說,筆者曾在 2022 年底觀察到「AI 畫圖」、「Midjourney」這類關鍵字熱度急升,雖當時 Google Keyword Planner 顯示搜尋量不高,但透過趨勢圖筆者判斷該議題未來將快速增溫,於是立刻佈局多篇相關文章。果然 2023 年初 AI 應用爆發,文章流量倍數成長。

趨勢資料提供「佈局時機」

Google Trend 可讓你選擇不同的時間區間(如過去 30 天、90 天、12 個月),筆者建議以「過去 90 天」來預測未來 1~2 個月的熱度走向,這個時間範圍能平衡「及時性」與「穩定性」。

若發現某關鍵字在 90 天內連續上升,或有高頻新聞曝光、YouTuber 大量提及等現象,即可視為進場時機。


爆紅與長尾關鍵字怎麼判別?用數據說話才是真功夫

爆紅關鍵字特徵:瞬間飆升、快速冷卻

所謂爆紅關鍵字(例如:「口罩實名制」、「AI繪圖」),其最大特徵是搜尋熱度瞬間飆升,在 Google Trend 上會呈現像「山峰」一樣的圖形,可能只維持高熱一週至一個月。

這類詞雖然能帶來短期爆量流量,但若內容不及時、更新速度慢,很容易錯過熱點。筆者建議用於即時性文章、社群貼文、時事快訊類內容。

長尾關鍵字特徵:穩定成長、搜尋意圖明確

長尾關鍵字如「氣炸鍋料理教學」、「2025 露營裝備推薦」等,通常搜尋量較低,但熱度穩定或逐月微升,且搜尋者意圖明確,轉換率高。

Google Trend 可幫助你觀察這些詞是否處於「長期上升通道」,若是,就值得深度內容佈局與 SEO 投資。筆者習慣將這類詞整理成「長尾詞庫」,定期更新與優化。


Google Trend 搭配內容行銷的四大優勢

1. 預測性強:讓你搶先卡位,提早佈局

利用 Trend 趨勢預測能力,你可以提前規劃內容主題,當熱度真正來臨時,你的頁面早已在搜尋結果中佔位,省下大量廣告費。

筆者曾透過觀察「線上課程平台」在暑假前熱度攀升,於 5 月完成內容佈局,結果在 6~8 月獲得自然搜尋點擊超過 4 萬次。

2. 降低錯誤佈局,提升內容存活率

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熱門關鍵字,其實已經熱度下降,若沒有 Google Trend 的佐證,容易造成內容資源浪費。

筆者曾看到某團隊還在撰寫「Clubhouse怎麼用」,但透過 Trend 發現該詞搜尋熱度早已回落,果斷建議停止製作,避免資源錯置。

3. 搭配內文深度開展主題群集(Topic Cluster)

透過相關查詢(Related Queries)與相關主題(Related Topics),你可以輕鬆擴展出一系列延伸內容,建立主題群集,強化整體網站結構與 SEO 評分。

例如搜尋「數位名片」,可延伸出「HiHello」、「電子名片比較」、「個人品牌建立」等子主題,筆者即以此建立專屬內容類別頁,成效顯著。

4. 提升分享價值與新聞話題度

趨勢性內容更容易被轉發與引用,若內容切中熱點,甚至有機會被媒體收錄或進入 Google Discover,帶來大量被動流量。


站內 SEO 如何結合趨勢詞進行佈局優化?

使用趨勢詞命名標題與 URL 結構

筆者建議在文章標題、H1 標籤與 URL 中,適度導入正在上升的趨勢詞,能幫助 Google 更快抓到你的內容主題,也提升使用者點閱率。

舉例:「AI面試技巧」若趨勢正在上升,那麼一篇標題為《2025最新AI面試工具實測》會比單純「面試技巧」更具點擊吸引力與趨勢關聯。

更新既有文章,注入趨勢詞與當期資訊

不必每次都重寫新內容,你也可以將趨勢詞整合到舊文章中,進行小幅更新。Google 對於「內容持續更新」的頁面排名較友善,這也是 E-E-A-T 的一環。

筆者定期更新過去寫的「SEO教學」系列文章,根據趨勢詞增補如「ChatGPT SEO整合」、「AI工具輔助寫作」等內容,每次更新後流量幾乎都能回升。

在站內連結中佈局趨勢關鍵字

站內連結是 SEO 重要技術之一,筆者建議將趨勢詞作為連結錨文字,連到相關文章或產品頁,既可提升內部權重傳遞,也有助搜尋引擎理解內容關聯性。

例如:「想知道更多AI面試流程?歡迎閱讀我們的《AI面試懶人包》」,這類站內相互導流設計,對於 SEO 成效提升非常關鍵。


在 SEO 與內容行銷的實戰場上,「快」不一定能贏,但「早」卻能穩穩吃到紅利。透過 Google Trend,我們不只是在觀察過去的搜尋數據,更是在用歷史去預測趨勢。

延伸應用技巧:Google Trend 實戰活用法

了解 Google Trend 的基本功能與價值後,筆者想進一步分享幾個實戰層級的應用方式,這些技巧不只適用於 SEO 寫手,也能幫助產品企劃、社群經營者、YouTuber 與品牌主更精準掌握市場脈動。

技巧一:比較多個關鍵字熱度

Google Trend 最強大的功能之一,就是「多組關鍵字比較」。這個功能允許你最多一次輸入五組關鍵字,並同時觀察它們的搜尋趨勢變化。這樣的比較在選擇標題詞、產品名稱、或企劃主題時非常有幫助。

舉例來說,筆者在幫某美妝品牌策劃新產品上市活動時,想在標題中選擇「玻尿酸」、「神經醯胺」、「膠原蛋白」三者其一作為主打,便將三個詞輸入 Google Trend 比較,發現「玻尿酸」在過去六個月熱度穩定偏高,因此選擇這個詞有助於提高曝光率。

這種數據支持的決策方式,比「憑感覺」要更科學、更容易說服老闆與客戶。

技巧二:設定不同時間範圍,觀察長短期變化

Google Trend 支援「過去一小時、一天、七天、30 天、90 天、一年、2004 年以來」等多種時間範圍的設定。筆者建議,若是做年度內容規劃或產品上架計劃,應該先從「一年」或「2004 年以來」的資料著手,了解長期趨勢是否穩定成長;若是做短期活動、快閃促銷,則可以看「過去 7 天」的資料找靈感。

例如,在情人節前夕筆者幫助某甜點品牌規劃限量蛋糕促銷時,就在 Trend 中觀察「情人節禮物」、「甜點推薦」、「蛋糕宅配」三個詞在 2 月初的熱度變化,發現「蛋糕宅配」的熱度在逐年上升,於是決定強打宅配主題,獲得極佳的行銷成效。

技巧三:利用「相關查詢」探索新關鍵字

每次輸入關鍵字後,Google Trend 都會顯示「相關查詢」(Related Queries),這是一個極為珍貴的靈感來源。這些關鍵字通常反映出使用者正在搜尋的延伸問題,或是近期才出現的熱點議題。

筆者在撰寫「數位名片」相關內容時,輸入「數位名片」後在相關查詢中看到「HiHello」、「卡布數位名片」、「個人品牌名片」等新詞,進一步延伸為更多內容主題,成功拓展出一整個內容矩陣,提高整體 SEO 佈局的深度與廣度。

Google Trend 常見問題:FAQ

筆者在教學與顧問實務中,經常遇到許多使用者在操作 Google Trend 時,對於數據解讀、搜尋量理解等部分感到疑惑。為了幫助大家更有效使用這個強大的免費工具,這一篇 FAQ 將彙整幾個筆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,從實際操作、數據意涵,到與其他工具的搭配使用,一次解答你心中的疑問。


Q1:Google Trend 數據是不是百分比?能查到精確搜尋次數嗎?

這是筆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,而答案是:

不是百分比,也不是精確搜尋次數,而是「相對熱度指數」。

Google Trend 所顯示的數據,是一種「標準化後的相對值(Relative Interest)」,其計算方式是:

  • 系統會將你設定時間範圍內,該關鍵字出現搜尋次數最多的時間點設為 100
  • 其他時間點則依照比例分配數值(如:50 表示該日的搜尋熱度為高峰期的一半)

舉例來說,如果你查詢「防曬乳」在 2025 年 1 月至 6 月的趨勢,發現 5 月份數值為 100,3 月是 60,那就表示 5 月是搜尋熱度最高的月份,而 3 月的熱度約為其 60%。

那麼,能不能知道實際搜尋次數呢?

答案是:單靠 Google Trend 不行。

如果你想查詢「實際的搜尋量數字」,建議使用以下方式:

  1. 搭配 Google Keyword Planner:該工具會提供「月搜尋量範圍」,雖不精確但可作大致估算。
  2. 使用 Ahrefs、Ubersuggest、SEMrush 等付費工具:這些工具會根據各自資料庫提供估算搜尋量,但仍非絕對數據。
  3. 觀察 Google Ads 帳戶內部數據(若有投放):廣告管理員可查得精確的曝光量與點擊量。

小提醒:為何 Google 不提供絕對搜尋次數?

Google 為了避免用戶將搜尋數據視為「市場銷售預測」、「人口調查」等用途,特別將 Trend 設計成「相對指標」,而非公開絕對搜尋量,以保障用戶隱私與減少誤用。

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反而有其價值,重點不是知道某字一天有幾百人搜尋,而是趨勢在升還是在跌。

Q2:可以查詢 YouTube 或 Google 圖片的搜尋趨勢嗎?

可以的!

Google Trend 不只支援「一般網頁搜尋」,它還提供以下不同的搜尋類型選項:

  • 網頁搜尋(Web Search)
  • 圖片搜尋(Image Search)
  • 新聞搜尋(News Search)
  • Google Shopping(購物搜尋)
  • YouTube 搜尋(YouTube Search)

在搜尋頁面中,只要點選下拉選單,就可以選擇你想查的類型。

例如,如果你是經營 YouTube 頻道的創作者,可以透過「YouTube 搜尋」觀察特定主題在 YouTube 上的熱度變化,像是「開箱」、「日常Vlog」、「健身飲食」等。這對於規劃影音內容方向非常有幫助。

筆者常用這功能來幫助客戶評估「該不該將某一主題製作成影片內容」,成功降低選題失誤率。


Q3:可以查詢多個關鍵字嗎?最多幾個?

可以同時比較最多 5 組關鍵字。

Google Trend 的強大功能之一就是「比較功能」。在搜尋畫面上方,有一個「+ 比較」按鈕,點選後可以加入多組關鍵字進行趨勢比較。

筆者實務上會用這功能來:

  • 比較同類型產品的熱度變化(例如:「氣炸鍋」vs「烤箱」)
  • 比較相似主題的 SEO 標題選擇(例如:「居家健身菜單」vs「徒手訓練計畫」)
  • 觀察不同品牌名或網紅名字的趨勢(例如:「Dyson」vs「米家」)

但要注意,不同詞之間若熱度落差太大,某些詞可能會看不到明確變化(因為相對值太小),這時候筆者會將「熱度高」與「熱度低」的詞分開查會比較清楚。


Q4:Google Trend 可以看哪一個城市、哪一個縣市的資料嗎?

可以看國家,也能細分到城市層級。

Google Trend 預設是看整個「國家」的資料(如:台灣),但若該關鍵字的搜尋量夠高,它會進一步顯示「縣市/城市」層級的熱度排名。

你可以在「區域分佈(Interest by Region)」區塊中,看到哪些地區搜尋該關鍵字最多,還能點進去觀察某地的更細趨勢。

筆者曾經幫連鎖飲品店分析「城市熱度差異」,發現「手搖杯品牌 A」在台中市搜尋熱度遠高於高雄市,因此建議品牌優先在中部展店,後來業績果然表現亮眼。


Q5:如果搜尋一個詞顯示「資料不足」,是什麼原因?

這通常是因為該詞搜尋量過低,Google Trend 系統無法計算出具有統計意義的資料。

這可能發生在:

  • 詞語過於冷門或新造詞
  • 品牌名稱剛成立,搜尋量不夠
  • 地區或時間設定太小(例如:某縣市、過去 7 天)

筆者建議遇到這情況時,可以嘗試:

  1. 放寬地區條件(例如:改成「台灣」或「全球」)
  2. 延長時間區間(例如:改成過去 12 個月)
  3. 嘗試類似詞或同義詞(例如:將「遠紅外線內褲」改成「發熱內褲」)

這樣有機會取得更多資料來輔助分析。

延伸學習:進階 Google 趨勢分析工具與應用資源整理

當我們對 Google Trend 有了初步掌握之後,下一步自然會好奇:還有哪些可以搭配使用的工具?能不能自動化?又該從哪裡進一步學習?

筆者在實戰中深刻體會到,Google Trend 雖然是 SEO 與行銷規劃的核心工具之一,但若能結合其他分析工具,或進一步學習它的底層邏輯與延伸應用,將能讓我們在內容佈局、產品選品、議題掌握方面,更有數據佐證與戰略優勢。

本篇將帶你了解:目前主流的趨勢與關鍵字分析工具差異、自動化應用可能性、以及值得推薦的學習資源(書籍、課程、頻道),幫助你從基礎操作邁向策略規劃。


搭配使用:Google Keyword Planner、Ubersuggest、Ahrefs 等工具差異比較

Google Keyword Planner:最正規但數據保守

Google Keyword Planner 是 Google Ads 提供的官方工具,主要功能是協助廣告主分析關鍵字搜尋量、出價建議與競爭度。它的數據來源可靠,但最大限制在於「數據模糊化」,尤其是沒投放廣告帳號者,看到的搜尋量範圍會非常粗略(例如「1k~10k」)。

筆者建議搭配 Google Trend 使用時,Keyword Planner 可作為「搜尋量確認與關鍵字群組擴展」的依據,但不適合用來觀察熱度波動與即時趨勢。

Ubersuggest:入門級好用工具,功能全面但數據需審慎

由知名行銷人 Neil Patel 開發的 Ubersuggest,提供了關鍵字建議、SEO 難度評估、流量估算、內容提案等功能,對初學者來說非常友善。特別是它會列出關鍵字的歷史搜尋量圖表,可快速掌握趨勢方向。

但筆者實測後發現,其搜尋量與難度評分偶爾有偏差,建議僅作為輔助參考,不可單獨依賴。

Ahrefs:專業級工具,適合深度佈局與反向連結分析

Ahrefs 是筆者實務中最常使用的關鍵字與 SEO 工具之一,功能包括關鍵字探勘、內容差距分析、反向連結追蹤、競爭對手流量估算等,非常適合進行「全站佈局」、「競爭分析」與「長尾詞策略」。

其優勢在於資料龐大、介面專業、可整合大量數據面向。但其付費門檻也相對較高,適合行銷團隊或專職內容製作人投入使用。

筆者建議操作邏輯為:先用 Google Trend 探索「趨勢方向」→ 用 Keyword Planner 驗證「搜尋量與競爭」→ 搭配 Ubersuggest 找延伸關鍵字與標題靈感 → 最後用 Ahrefs 進行「內容優化與佈局比對」。

這樣的順序不僅能抓住新話題,也能確保資源投入在「有價值的關鍵字」上。


Google Trend API 是否能自動化分析?有哪些應用情境?

Trend API 是什麼?適合誰用?

Google Trend 並未公開官方 API,但開發者社群透過解析資料來源,開發出如 pytrends(Python 套件)這類非官方的 Trend API 工具,可讓你自動查詢特定關鍵字的趨勢資料。

筆者實測後發現,透過 Trend API 可以做到以下應用:

  • 每日自動更新「品牌詞搜尋趨勢」
  • 長期追蹤競爭對手品牌熱度變化
  • 產出「上升中關鍵字自動化報表」
  • 與 Google Sheet / Data Studio 整合製作「趨勢儀表板」

這些功能對於電商、媒體編輯部、數據分析師、內容團隊來說特別有幫助,能大量節省人工查詢時間。

需具備基本程式能力,或導入自動化團隊

Trend API 雖然強大,但並非圖形化工具,需具備一定 Python 知識與程式邏輯。對於不熟悉程式的行銷人員,建議可與工程團隊合作,或使用網路上提供的範本程式碼快速上手。

筆者也曾為客戶打造自動化儀表板,每日追蹤 50 組關鍵字,並視覺化呈現在簡報中,供 PM 每週調整內容規劃方向,效果極佳。

筆者觀點總結:Google Trend 是內容決策的指南針

Google Trend 是一個門檻低但深度高的工具。當你從單純查詢詞語熱度,進階到「結合多工具、活用 API、自動化整合、掌握內容策略脈絡」,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容營運效率大幅提升。

同時,在這個資訊過載、競爭激烈的內容市場中,誰能更早掌握趨勢、誰就能贏得更多曝光。筆者常說,「不懂趨勢的人,永遠只能在後面抄別人的標題。」而 Google Trend,就是幫助我們走在趨勢前端的最佳利器。

它不只是行銷工具,更是內容決策的「指南針」。無論你是想做 SEO、寫部落格、拍影片、下廣告、設計新品,Google Trend 都能在初期階段提供關鍵指引。更重要的是,它完全免費,任何人都能立刻使用,不需要註冊、不需要費用,幾乎是最門檻最低的行銷工具之一。

建議將 Google Trend 當作例行性的「靈感儀式」之一,就像財經人要看股市開盤、記者要看即時新聞一樣。透過 Trend,我們不只是在看數據,而是在與這個社會脈動同步。

筆者誠摯建議,不論你是初學者還是資深內容規劃者,都可以嘗試將 Google Trend 深度整合進你的數位行銷流程。今天,你所多學的一套趨勢操作方法,很可能就是下一次 SEO 成效倍增的關鍵哦。

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?

點擊這裡給予評比分數

平均分數 5 / 5. 投票總數 1

目前還沒有投票! 成為第一個評價這篇文章的人。

Morris
返回頂端